huáng jīn

拼音
huáng jīn
注音
ㄏㄨㄤˊ ㄐㄧㄣ
繁体
黃巾

黄巾的意思

词语解释

黄巾huáng jīn

  1. 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。借指作乱者寇盗。

引证解释

  1. 东汉•末年 张角 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,因头包黄巾而得名。

    《后汉书·皇甫嵩传》:“角(张角 )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,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‘黄巾’。”
    《三国志平话》卷上:“黄巾併聚三十六万。”
    清•赵翼 《读史》诗之七:“康成 居 北海黄巾拜其门。”
    毛泽东 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》第一章第二节:“从 秦 朝的 陈胜、吴广、项羽、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、平林、赤眉、铜马和黄巾……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。”

  2. 借指作乱者,寇盗。

    唐•杜甫 《遣忧》诗:“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。”
    仇兆鳌 注:“白马,指 侯景。黄巾,指 张角。是时 高暉 以城降 吐蕃王献忠 胁 丰王 珙 以迎 吐蕃,吕太一 乘机作乱,故云纷纷攘攘。”
    明•徐渭 《沉叔子解番刀为赠》诗之二:“买驴南归只两句只愁马上逢黄巾。 叔子 见我无所仗解刀赠我行色壮。”
    清•孙枝蔚 《黄河舟中》诗之四:“更闻舟子语,前途满黄巾。”

国语辞典

黄巾huáng jīn

  1. 东汉末年以巨鹿人张角为首的暴民组织。因其徒众皆以黄巾裹头为标帜故称为「黄巾」。

网络解释

黄巾

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,因头包黄巾而得名。《后汉书·皇甫嵩传》:“角(张角)等知事已露,晨夜驰勑诸方,一时俱起,皆着黄巾为摽帜,时人谓之‘黄巾’。”《三国志平话》卷上:“黄巾并聚三十六万。”明 黄道周《节寰袁公(袁可立)传》:“皇甫义真荡黄巾破梁州贼,征赴城门,赖其子坚寿以免虽卒为三公,亦不大竟其志。” 清·赵翼《读史》诗之七:“康成居北海,黄巾拜其门。”毛泽东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》第一章第二节:“从秦朝的陈胜、吴广、项羽、刘邦起,中经汉朝的新市、平林、赤眉、铜马和黄巾……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,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。”

黄巾的字义分解

  • 黄 [ huáng ] 1.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。 黄色。黄昏。牛黄。黄澄澄。信口雌黄。 2. 特指中国黄河。 黄灾。治黄。黄泛区。 3. 指“黄帝”(即“轩辕氏”,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)。 黄老(黄帝和老子)。炎黄子孙。 4.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。 事情黄了。 5. 姓。

  • 巾 [ jīn ] 1. 擦东西或包裹、覆盖东西的用品,多用纺织品制成。 手巾。围巾。领巾。枕巾。餐巾。巾帼(“帼”是古代妇女的头巾,指妇女,如“巾巾英雄”)。

黄巾造句

1、四郊多垒,三辅倒悬,黄巾示宫阙之名,赤眉为园陵之祸。

2、东汉末年,政治昏暗,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,土地兼并日益严重,战乱频繁,终于迫使人民于水火中揭竿而起,引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。

3、东汉末朝,朝政腐败,皇帝耽于淫乐,文恬武嬉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。

4、叔父今日欲守此城,敢保城中无黄巾贼乎,若更驱之上城,一旦有变,则此郡不复为国家有也,安危之机,焉能不察?

5、况且自黄巾作乱以来,虎威将军亲冒矢石,剿黄巾、破黑山、诛管亥、救北海,南征北战,无往不克!孙坚以为,这盟主之位,非虎威将军莫属!

6、但徐州下邳城附近最近也有黄巾贼作乱,自救不暇,没有能力来救助我们。

7、是夜,果真月明如昼,子时,巨鹿城北门打开,一支黄巾贼兵冲出城门,鼓噪而进,直冲至高云大寨。

8、夫君日前亲冒失石,率兵剿灭黄巾贼寇,为朝廷立下汗马之功。

9、哈哈,文和尚欲欺我乎?黄巾之祸,实已断我大汉根基,各地士族、州牧、郡守皆拥兵自重,成尾大不掉之势。

10、黄巾军纪不明,不能做到进退有据,寻常的一次撤退,数百贼寇呈长蛇状,纷乱排挤,恐慌地沿着卞喜离去的方向涌去,未及交战,已隐约有溃败之势。

黄巾的相关词语

【黄巾】的常见问题

  1. 黄巾的拼音是什么?黄巾怎么读?

    答:黄巾的拼音是:huáng jīn
    点击 图标播放黄巾的发音。

  2. 黄巾是什么意思?

    答:黄巾的意思是:东汉末年以巨鹿人张角为首的暴民组织。因其徒众皆以黄巾裹头为标帜,故称为「黄巾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