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词典
描写“友善”的词语
共 85 条词语
-
①.称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文的作风。如学韩愈文的奇诡,樊宗师文的苦涩,张籍歌行的流荡,孟郊诗的矫激,白居易诗的浅切,元稹诗的淫靡。见唐·李肇《唐国史补·卷下》 。②.元稹诗与白居易诗齐名,天下传诵,号「元和体」。[查看详情]
-
用楮树皮制的纸。因唐代韩愈作〈毛颖传〉以物拟人,故称「纸」为「楮先生」。[查看详情]
-
谓豁达友善。[查看详情]
-
指邺中七子。七子同时以文学齐名,皆与魏太子丕友善。后亦用以美称有文才的人。[查看详情]
-
相对畅饮。[查看详情]
-
用尊敬、礼貌的态度相对待。[查看详情]
-
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。[查看详情]
-
好好对待。[查看详情]
-
夫妇间相处融洽,互相尊敬如待宾客。明·朱权也作「相待如宾」。[查看详情]
-
克:能够。能够恭敬而顺从,一点也不执拗。[查看详情]
-
①.东汉范式、张劭的并称。二人友善,重义守信,有死友之称。后常以范张比喻生死不渝的至友。见《后汉书·独行传·范式》。②.范蠡、张良的并称。古代以为名臣功成恬退的典范。[查看详情]
-
切磨;切磋相正。磨擦。[查看详情]
-
古礼以左为尊,后以虚左以待指留著尊位以待贤者。[查看详情]
-
三国魏嵇康与吕安的并称。二人相交甚为友善。事见《晋书·嵇康传》。后因以借指挚友。[查看详情]
-
榻:床。把床打扫干净以迎接客人。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。[查看详情]
-
谓降低身份勉强相就。[查看详情]
-
春秋时,楚国椒举与声子友善。椒举逃亡到郑国,打算去晋国,在郑郊遇到也打算去晋国的声子,便“班荆相与食,而言复故。”班荆,布荆草于地;复故,谓返回故国楚。见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。后遂以“椒举班荆”为思念故国友人之典。[查看详情]
-
友善顺从之民。[查看详情]
-
①.人或动物的牙齿和指爪。②.得力的勇士或部将。③.爪牙、羽翼。④.差役。[查看详情]
-
方言,意同于“滚开”,但语气比“滚开”更加强烈,多属于双方对峙或者有矛盾时,针对另外一方不怎么友善的呵斥,同时包含故意和嫌弃的含义。[查看详情]
-
相传唐代李源与僧圆观友好,圆观临死时与李约定,十二年后在杭州天竺寺相见。李源依期赴约,在天竺寺前遇一牧童唱〈竹枝词〉道:「三生石上旧精魂,赏月吟风不要论,惭愧情人远相访,此身虽异性长存。」乃知牧童即圆观。见唐·袁郊《甘泽谣·卷五·圆观》。后比喻因缘前定。[查看详情]
-
恭贺人上榜之辞。[查看详情]
-
尊重贤良和有能力的人。也作「敬贤重士」。[查看详情]
-
整治。[查看详情]
-
指三国·魏·丁仪、丁廙兄弟。二人才朗学博,与曹植友善,后均遭曹丕杀害。[查看详情]